为深入寻访非遗传承工匠,了解传统技艺背后的民族精神,依托专业知识赋能传统文化,在人文艺术学院党总支的指导下,2023年7月14-16日,我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组成的“劳功巧匠”实践团队,深入五指山市开展民族团结暑期社会实践活动,身体力行,做民族团结的宣传者、示范者和践行者,进一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以青年之眼,观千年古韵,弘复兴传承
7月14日,“劳功巧匠”社会实践团来到位于五指山市的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博览非遗工匠底蕴,传承千年文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团队成员参观海南省民族博物馆
团队成员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先后参观了“海南民族历史”、“海南民族纺织文化”等展厅,通过馆内参观游览,团队成员了解了海南少数民族的历史文化渊源,认真听取黎族“纺染织绣”技艺介绍,认识了这项传承千年的民族工艺。
在海南省民族博物馆外合影
本次学习让团队成员对海南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领略了海南少数民族的各项生活智慧及独特的创造性,通过观察凝聚着劳动人民智慧的黎锦文物,透过精巧的丝线和丰富的纹饰,团队成员对黎锦及背后蕴含的黎族文化精髓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
寻非遗传人,学民族内涵,传工匠精神
为进一步认识“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黎族织锦背后的文化故事,体会传承千年的工匠精神,7月15日,“劳功巧匠”团队成员来到海南省民族研究所,拜访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刘香兰老师。
刘香兰老师在向团队成员介绍黎锦技艺
刘老师热情地向团队成员介绍了黎锦的制作方式及独特的工艺技法,讲述了黎锦的独特历史故事及所承载的特殊意义。黎锦不仅是黎族人民独特的视觉符号,更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民族之魂,每一幅黎锦作品,背后都蕴含着不同的黎族故事、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之心。
黎锦织机
在黎族织锦传习所,刘老师利用精巧的腰肢机、落地织机,在配色及纹样等方面不断挖掘创新,使黎锦的画幅可以突破限制,织出更具新意的作品。刘老师向团队成员介绍,她们会定期深入村庄,教导村里的妇女利用空闲时间学习织锦,并负责收购,补贴家庭收入。如此一来,一代代手工艺匠人以娴熟的技艺织就出各式纹样精美的黎族织锦。在传承黎锦这项传统技艺的同时,切实帮助村民致富,实现美好生活,助力乡村振兴。
刘香兰老师与团队成员合影
聚青年乡创,现民族之美,创多彩非遗
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了解黎锦纹饰的创新及应用场景,7月16日,“劳功巧匠”团队走进五指山市电子商务产业园,来到了布黎布舍工作室。工作室中黎锦元素随处可见,从服饰装束到家具摆件,尽显国风与黎锦的文化风采。他们将黎锦纹饰创新应用于生活各个领域,呈现出民族文化的不同可能性,让黎锦不仅可以生活化,更能够时尚化。
布黎布舍工作室介绍黎锦应用
工作人员向团队成员介绍当前结合黎锦纹饰设计的文创应用及市场反馈情况,分享了创业心路历程。双方交流了传统元素设计应用中的经验,团队成员们还试穿了黎族特色传统服饰,并在社交平台协助推广传统文化。
团队成员身着工作室设计的黎族元素服饰
团队成员与布黎布舍工作室合影
一项传承千年的民族技艺,不仅包含着本民族生生不息的传统根脉,更是让人们精神共通、文化交融、心心相印的文化印记。通过此次寻访黎锦的社会实践活动,实践团队成员们接受了民族文化的洗礼,立下以青年之力、保护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远大志向。“劳功巧匠”实践团队将坚持深入学习传统工艺,传承工匠之心,让非遗之花,愈绽放愈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