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正文
07 2025.09

阅读:

    海经贸三下乡 | 人文艺术学院聚焦海南特色好米,融媒解码农耕情怀

聚焦海南特色好米 融媒解码农耕情怀

海经贸人文艺术学院学子三下乡纪实

8月12日到13日,海南经贸职业技术学院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学生走进定安县和临高县,聚焦海南特色好米产业发展,开展“三下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为乡村特色产业升级注入青春智慧。


一、探秘定安封浩洋稻田咖啡解锁稻米营销新模式


团队深入定安县岭口镇封浩洋,了解皇州封浩洋稻鸭生态种植模式。海南省劳动模范王代杰作为返乡创业带头人,实现了“从卖稻米到卖品牌”“从会种田到慧种田”“从种庄稼到种风景”的三重变化,依托当地富硒黑土地和山泉水等优质种植资源,优选“海南好米”品种,推出不同规格产品打入会员团购和礼品市场,并通过水稻、瓜菜轮作提升产值;目前正依托定安“村咖”品牌,打造稻田咖啡,还将进一步发展田间研学实现农文旅融合,并利用闲置校舍打造农民田间学校,培养高素质职业农民和返乡创业人员。

皇州封浩洋稻米注重生态健康理念,因其产量的稀缺性、目前主要定位于会员制销售,为生态农业的发展提供了模式探索。同学们得到启发:通过融媒体传播推广农产品,应深挖产品背后的生态价值和人文故事,将“富硒”“有机”等标签转化为消费者可感知的情感符号,助力品牌从“地域特色”向“破圈认知”突破。


二、走进翰林农业农机合作社了解农业生产新升级

团队走进定安县翰林镇山村园,与全国劳动模范王上南交流。王上南担任定安翰林农旺农机服务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事农业农机行业20年,创立富硒香米品牌,破解撂荒难题,整合翰林镇385亩撂荒田,集中种植富硒香米、毛豆;研发自主专利的开沟起垄机,作业效率提升40%,并将农机技术推广至周边乡镇,带动区域机械化率提升,有力助力当地乡村振兴发展。

王上南提到,目前合作社的产品还缺乏品牌辨识度、销售渠道仍待拓展。融媒体技术与运营专业师生介绍了已获得2025年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大赛省赛铜奖“稻海南——珍稀特色米种赋能者”项目内容,提出产品包装融入地方标志性景观“亚洲榕树王”的形象、进行年轻化包装等建议。双方达成了将产品包装设计作为实训项目引入课程教学的意向,希望实现人才培养提质和赋能产业发展的双赢。


三、访多福稻舍和西硒里农场感受三产融合新业态




团队奔赴临高县东英镇,来到稻米主题民宿,对话多福稻舍行政专员韩丽巧。韩丽巧是“00后”女孩,大学一毕业便选择返乡就业,扎根基层工作的日子里收获了丰富历练。她详细介绍了临高金粮农业开发有限公司的核心业务与发展现状:在粮食产业方面,深耕储备粮种植与特色米研发,依托数字化运营提升管理效率;在农机服务上,建成机械化体系,农机设备存放区的拖拉机、播种机、收割机等现代化设备整齐列阵,可实现从耕地、播种到收割、烘干的一站式高效服务;在农文旅融合中,西硒里农场聚焦稻米种植、蔬果采摘等筹划研学项目。

针对三产融合新业态,校企双方探讨了开发数字化研学资源、共创文创产品、开展新农人或创始人等新媒体IP运营等合作方向。面对乡村文旅场景,农产品和农耕文化的价值释放,需要将“营养价值”“农耕情怀”“乡土文化”转化为当代人可理解、愿参与的内容,学子们将借助融媒体手段,让“厚植农耕情怀”从口号变成可感知的互动体验,实现文化传播与产业增收的双向赋能。


本次“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让师生更深入了解了现代农业从生产到服务的全链条升级,新农人对农业现代化和农文旅融合的坚守也触动着每一位同学,更搭建了青年智慧与地方产业对接的桥梁,结合专业提出助力方案并达成部分合作意向,响应海南“向种图强”战略号召。

排版:梁昌积

初审:林雪媛、简敬洋、吴乐乐、刘宇航

复审:段猛凯

终审:张清松